|
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一、毛泽东的认识思想与党和国家的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贡献,形成了他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以,当毛泽东成为党的第一领袖以后,毛泽东成为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绝对权威,他对问题的认识,都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新的国家政权得到极大巩固,毛泽东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更加突出,以至于被极端的神化,从而,毛泽东对问题的认识,哪怕是只言片语,也都被当作最高指示,变成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因此,毛泽东的认识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正确领导,源于他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这些认识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其中,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政策,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全面系统的反映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极其发展过程,有利于客观分析和评价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政策,正确运用毛泽东思想,分析和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改革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纠正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片面甚至错误认识,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及深化,在思想意识上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极其发展过程。
在毛泽东的正式文稿和各种口头言论当中,对一般意义上的或普遍性的资本主义的论述并不多,主要是对中国资本主义的阐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中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毛泽东在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上的原因。基与同样的原因,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彻底否定。或者说:从主张消灭,到主张利用和发展,再到主张彻底消灭。
1、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的第一阶段:否定或反对。
在这一历史阶段,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否定或反对认识,在毛泽东个人的文献资料当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在中共相关的文史资料当中,可以体现出这种思想。在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提出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毛泽东作为中共的缔造者之一,这一主张无疑也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态度。
2、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的第二阶段:基本肯定。
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大致包括从1925到1952年。在这期间,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已经逐渐政策化,这些认识和政策基本上是一贯的和连续的。
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后者是一个动摇不定的阶级。这说明毛泽东已经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对中国革命有利的一面。到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之餐,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更加明确,由于毛泽东已经被树立中共的领袖,因而,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政策化,成为中共及其政府和武装力量在实践和行动中的基本政策。在中共七大的口头政策报告中,毛泽东指出:“我们这样肯定广泛发展资本主义,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对于这个问题,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的时间里搞不清楚,……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我们的同志对消灭资本主义着急的很。”这里不仅表明了毛泽东在当时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态度,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要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还必须在经济上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然,这不是说毛泽东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毛泽东的讲话中,已经清楚说明仅仅是在经济上中国还需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政策虽然没变,但在认识已经开始转变。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就我们的整个经济政策说来,是限制私人资本主义,只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才不在限制之列。”从思想认识过程来说,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认识和政策主张一直持续到了1952年。就在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还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情况的。”
3、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的第三个阶段:彻底否定。
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形势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1952年,毛泽东在中国《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稿)》上批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主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可以说明毛泽东拉开了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的序幕。到了1953年,毛泽东的这一认识开始变成政策和实践,中共公布了由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开始了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阶级斗争。
客观地讲,毛泽东提出并开始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以后,在思想认识上是有反复的,或者说在思想认识和政策上也曾有动摇。就在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由于这一改造、消灭运动,很快就导致了群众生活吃饭难、穿衣难、行路难的社会问题,严酷的现实自然引起了毛泽东的反思,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开始从现实、客观的角度进行理性分析。1956年底,毛泽东在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时讲到:“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惜的是,这种认识在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当中,属于次要的、思想性的短期理性,因而也就没有付诸政策和实践。特别是反右运动开始,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就走向了彻底消灭的极端。虽然在3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对这种政策的弊端又有所认识,但这些理性的思想认识在他的主导性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思想当中,仅属于短暂的反思,更没有形成政策和实践。因此,直到晚年,毛泽东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中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认识思想和政策。
三、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总结和分析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思想的政策化的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特别是对改革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上,要客观的进行分析,既不能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社会主义制度,也不能完全从意识形态出发简单的否定我国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既要看到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落后、反动的一面,也要看到资本主义在发展经济的方法、手段上存在科学的一面。在处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政策问题上,不能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要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要考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根本保证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发展经济方面的科学方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服务。
2、在领导体制上,必须建立真正的民主决策制度,防止把个人的错误认识被政策化。否则,就有可能把个人的认识错误扩大为国家灾难。为此,必须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起科学的决策体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关系都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经济关系,在政府的各种管理活动中,各种约束机制应该成为保证政府管理科学、合理、高效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3、在分析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政策等各个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生产力决定、经济决定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现实条件。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肯定,适应了中国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因而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政局稳定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消灭,却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后果。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认识和处理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许多领域和方面都需要应用资本经营的方法。或者说在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上,资本主义经济方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现实。
5、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基础。这一客观规律必须落实在实践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在政策体制上存在重大弊端,很容易把一般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化、思想意识化,从而片面的夸大了上层建筑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社会关系都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经济关系,又容易把各种政治关系经济化、庸俗化。这种极端的政治化和极端的经济化都会给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作者单位:平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