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 发表论文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我要注册
职称论文发表网   首页   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理工科论文 |管理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文史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艺术论文 |社会学论文 |政治论文 |试题 |应用文 |论文投稿 |职称评定 |教案 |论文关键词 |电子商务 |体育论文 |学术机构 |发表论文 |教育资讯 |医学资讯 |物联网论文 |中国论文网 | 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 本站论文搜索
职称论文 设为首页 职称论文发表网 收藏本站 职称论文发表 联系我们
职称论文  首页-->文史论文-->历史论文-->文章正文
集群研究的复兴及其内涵辨析

作者 :王儒仿更新时间:2012-11-4

职称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住在汉口网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职称论文网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一、集群研究复兴
   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经济学家Saxenian和产业经济学家Becattini 和Sengenberger对硅谷和意大利瓷砖产业集群的调查分析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集群这个最早由区域经济学家韦伯发现,马歇尔给出解释的现象,重新吸引了研究者和政策指定者的眼球,自此拉开了集群研究复兴的序幕。到现在为止,集群的研究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的时期,社会学家、区域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学家和地理经济学家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这一经济现象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
   在短短的十多年的发展中,集群研究内容得到了完善,从解释集群形成的原因出发,逐渐发展到集群的模型设定、集群的识别、集群动态化分析、集群企业的性质、集群竞争力分析及实证研究、集群内的技术创新、集群的组织网络分析、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跨国企业与集群的关系、信息通讯技术与集群的关系、集群作为地区经济政策工具的研究、集群定位分析等等,是一个具有明显交叉学科研究特征的领域,学术成果非常丰富。研究方法逐渐从案例分析发展到计量经济分析和数理模型的分析。
   在我国,扬洸和雷加骕于1994年首先撰文介绍集群领域的创新问题,但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从2000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对集群展开研究,期间受波特和王缉慈[5]教授的影响,集群终于学术界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根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1、2002、2003、2004我国各类经管类期刊刊登的有关集群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依次为9、94,175、544、949篇,足见对集群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已开始受到重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集群研究复兴的经济背景
   1、从价格竞争到创新竞争
   要理解集群研究的复兴现象,应该与相应的经济背景相联系。事实上,集群研究复兴是与企业组织重组(reorganization)的现实相联系的,而后者则是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在产品质量和差异化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为避免与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展开价格竞争,逐渐转向高端市场,试图在质量、品种、可靠性和供货速度等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在激烈市场竞争刺激下,也逐渐被要求更高的质量、安全性等。为适应这种非价格竞争,依靠大规模生产和雇佣低技术工人进行标准化生产来减少成本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必须改进,这就要求对组织结构进行重组。
   于是,生产组织模式从大规模制造变为大规模定制,服务行业的就业数量日渐增多,公司减少了层级式管理,全球化已经成为多数国家进行决策的经济环境[6]。所有这些使得经济活动的“灵活性”(flexibility)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企业对外部规模经济的依赖程度逐渐高于内部规模经济。
   2、从福特制到弹性制造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特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的领导地位逐渐丧失,为了适应各种复杂的为出口设定的国际标准,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逐渐采取了弹性制造系统,如日本的JIT(Just In Time)、TQC(Total Quality Control)等。企业纷纷重新构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试图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上拥有更大的合作空间[7],大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战略,而中小型企业则通过形成集群并建立合作关系获得深广而灵活的供应链关系,形成新的弹性制造系统,同时在纵向和横向的合作中,企业能更快获得关于产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信息、知识,促进创新活动。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经济学家或管理学家们概括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类组织重组的范式,其中,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和意大利的集群(产业区)模式吸引大量经济学家的注意。日本企业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过程中的JIT和TQM、设计过程的改变(与下游厂商的合作设计)、与供应商发展新关系,这种生产方式既关注企业内部,还关注企业外部能力,它强调进行精益生产方式重组,发展供应链的大企业在这种组织中具有前瞻性地位,并通过长期的合作和产权维持这种地位。意大利的产业区模式则强调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从产业区整体的角度看,单个企业的规模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整个产业区在合作中具有了某些企业的特性,同时各个企业的产权又是独立的,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把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小企业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某种平衡。
   3、弹性专精与集群的区别
   Piore和 Sabel的专著《第二次产业分化:繁荣的可能》,是关于弹性制造系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在书中他们试图用弹性专精(felxible specialization)这种模型概括所有的具有弹性、灵活、适应性强的生产组织模式,而集群作为具有灵活性的一种组织模式,也被囊括其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都认为集群的必要条件是弹性专精,不过,这实际是被Piore和 Sabel误导了。事实上,弹性专精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大企业在内部实行分权化,企业的组织由层级分明、等级森严的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转变,从而使大企业在内部实现弹性专精,经营权利和管理权利逐渐向地方转移,并采取新的组织技术;二是小企业由企业聚集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获得的灵活性,即小企业的弹性专精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集群就一定具有弹性专精模式。尽管在逻辑上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却长期地为研究人员忽视,直到1995年才由Schmitz首先提出并得以更正。
   三、作为生产方式的产业集群
   1、适应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组织重组,其目的无非是增强大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即灵活性。一个直接的办法是缩小企业规模,但是小企业往往缺少规模经济,在抵御风险方面也显得势单力薄。大企业则具有规模经济、成本低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市场需求变化要求企业展开创新竞争,这既要求组织具有灵活性,又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因为市场需求随时都会改变,必须及时推陈出新,而且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生产制造活动的风险高很多。要满足这样的组织重组目标,单单缩小企业规模是不可能的,而且对组织进行重组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顾成本。因此,组织重组实际上是寻找一条实现成本优势、抵抗风险能力,灵活性折中路径。显然,精益生产方式和集群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前者是在维持企业的规模下,通过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方式增强企业的灵活性;产业区则直接减小企业规模,并通过制度化的企业合作关系,避免企业出现破坏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最大限度地分散市场动荡引起的风险。
   2、精益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精益生产方式和集群都能促使生产系统向创新系统转变,但是前者却最早在全世界推广,首先是因为它先于集群被研究者总结,更主要原因是这种方式源于日本,它的经济成功使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了某种宗教意义。
   但是精益生产方式却有先天的不足,精益生产方式完全不考虑产业组织和其社会条件间的关系。精益生产方式未能考虑从日本移植到世界各地时面临的社会条件的变化,更没有考虑在缺乏精益生产方式的某些条件时如何进行弥补等问题,在这种方式中,强调技术问题,很少考虑劳动关系和激励等关键问题。更关键的是,精益生产方式关注管理者能力能改变的因素如生产组织、设计及与供应商的关系,不考虑处于管理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而事实上小企业对它们的环境并不具有大企业所有的控制能力[14]。由于强调管理能力,这种生产方式的失败都归因于管理失败,使许多重要问题被掩盖起来,因此其适用性很低,在实践推广并不成功。
   3、集群模式的广泛适用性
   相比之下,集群模式就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尽管集群首先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获得成功,它对发展中国家特别适用,因为多数欧洲成功的集群从事的产业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它们以本地企业为基础,而且主要是中小企业;他们主要出现在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和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由于集群模式特别关注制度、社会环境因素,就更加增强了这种组织方式的可移植性。另外,位于集群内的大量分工协作的企业,能够将资源用于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上,当所有的企业都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整个集群便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而精益生产方式尽管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供应链上各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供应链管理的交易成本比集群高很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灵活性,削弱了创新能力,而产业集群内却有稳定协作关系的制度因素保障核心竞争力的共享和培育。
   正是因为集群模式的广泛适用性,集群以及集群相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成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中继精益生产方式之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四、产业集群的内涵
   1、“产业区”术语的含义
   Marshall首次提出了(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强调企业活动的区域集中和组织发展使得企业获得外部经济,他主要关注商业活动中企业的相互联系带来的收益。1990年,意大利地理经济学家Becattini复兴了产业区概念,并将Marshall?的产业区重新定义为“人类社区和企业群的同时存在为特征的社会区域实体。”他强调对产业区进行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认为产业区是在某一特定产业内的企业簇群,这些企业之间依赖于某种制度(正式和非正式的)建立了社会网络[2]。Schmitz根据马歇尔1920年《经济学原理》中对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纺织和金属制造业的产业区分析,提出产业区是一批企业在地理和行业上的集聚,强调集群的地理集中和行业专业化。并总结了Marshall和Becanttini的工作,提出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认为Becanttini所提到的社会网络的结果是企业之间的合作。Sengenberger等人给出了产业区的全面定义,该定义特别强调了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区关键特征是其组织。即是说产业区的成功不是通过取得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如廉价劳动力、地租、资本投资等,而是通过基于小企业的相当有效的社会和经济组织实现的,这种组织的形式多样,但是有一些关键要素对于解释或确定最成功的产业区有帮助,其中最主要的是小企业之间形成的强大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企业之间实现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并在企业之间划分制造特定商品的工种,在企业和产业区内实现由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高。专业化和合同分报促进了集体能力,同时产生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由此看来,产业区的概念是发展的,从强调产业和地理的集中,发展到强调产业区内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并将这些关系概括为企业网络。
   2、“集群”术语的含义
   与Becattini几乎同一时间,管理学家Porter用“集群”(Clusters)定义了类似的现象,即一群在一国内从事相似或相关活动的企业,其区别在于,尽管波特并不认为企业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群的特征。不过,多数产业经济学家则强调了地理集中,如产业经济学家Swann & Prevezer将集群定义为一群在同一地理位置内经营并从事同一产业的企业群。而在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时,Baptista和Swann又将其定义为:“位于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的相关企业组成的强大的集体,有时围……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1 2
论文首页】【设为主页】【加入收藏】【打印本文】【回到顶部
最新上传
 《美与时代》城市版杂志稿...
 让快乐体育走进孩子们心中
 武昌区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研...
 中英校际交流,校园足球添...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
 七年级《篮球运球》教学设...
 职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我对因材施教的看法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
 中职德育课堂的应用表现性...
 肺结核治疗综述
 肺结核治疗方案
 肺结核治疗问题
 肺结核50例临床治疗
 肺结核病人护理
职称论文
本站推荐
 武昌区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研...
 中英校际交流,校园足球添...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
 七年级《篮球运球》教学设...
 我对因材施教的看法
 中职德育课堂的应用表现性...
 肺结核治疗方案
 肺结核治疗问题
 肺结核50例临床治疗
 肺结核病人护理
 农村城镇化探析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
 国防经济研究
 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建设
 科研院所物业管理社会化
职称论文发表
所有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网站介绍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导航 投诉建议 服务承诺 人才招聘 版权声明  
  •   投稿邮箱:83041061@qq.com    服务热线:027-62220402 手机: 18907137973
    点击及可直接咨询
    联系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江花苑13楼   电子地图
  • Copyright (C) 2007-2009 http://www.issn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6318号
    技术支持:腾浪科技    法律顾问:廖泉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