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摘 要:产学研一体化是近时期各个高校采取的较先进的培养模式,对培养复合型人才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运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产学研一体化产生良好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将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种,即基础因素、支持因素和刺激因素,并提出了改进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的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复合型人才更是应对竞争的必不可少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这类人才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其表现为:主动性、进取性、独创性、洞察力、想象力、自信心和荣誉感。二是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和智能结构。其表现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渊博的学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德、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最佳组合,培养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产学研一体化已日益成为高校教育的教学模式,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包括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下成功地培养出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
1 产学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要综合考虑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合作单位的影响,不能只孤立地看高校自身的影响因素。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很多种类,这里只选择高校——企业合作模式来研究。
综合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高校内部因素、企业因素、宏观环境因素。目前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内部影响因素这一方面,具体的影响因素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高校政策支持等。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以上的影响因素外,还应增加高校的科研实力、建立“企业孵化器”等因素。企业的因素包含有:企业的人才与技术的需求是否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一致、企业领导是否重视,企业内员工是否支持,企业的经济条件是否支持等。宏观环境的支持主要是指政府支持,包含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科研资金支持、信息平台支持、建立科技园、支持科技中介的成立等。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见表1。
2 实证研究
2.1 样本和数据
为了研究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制作了李克特的五级量表作为调查问卷,发给10个高校50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收回的调查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发出问卷50份,收回45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为93.3%。笔者采用SPSS15.0作为问卷统计分析工具,主要分析方法包括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2.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主成份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浓缩数据,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寻求起决定作用的少数几个因子,来反应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研究技术,可以方便找出产学研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问卷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以确定问卷的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检验相关性的方法主要有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测试结果见表2。
根据表2,问卷指标的KMO值为0.715,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01,这说明问卷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发现X2、X4、X7、X8、X9、X14、X17、Y1、Y5、Z1、Z2、Z4等因素不能被任何一个因子解释,所以去掉这些因素后进行了第二轮因子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结果中显示,抽取三个因子,这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删除作用不大的因素,将原来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得到表4的因素模型。
2.3 信度检验
采用SPSS15.0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可知,所有因子的a系数都在0.7以上,均满足信度要求,量表可以接收。
2.4 结果分析
经过因子分析得出三个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基础因素、支持因素、刺激因素,下面包含17个子因素。通过调研和回访,可以对各因素一一做出解释。
(1)基础因素是核心因素,是对培养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最基本的因素,主要包含高校内部的因素,具体有先进的办学理念、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其中办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精神层面的,以先进的理念为主导,以创新精神为动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识上的重要支撑。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保证。
(2)支持因素主要是指保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支撑条件和政策,主要包括配套的实验设备、企业及员工的支持、政府对科技园区和科技中介的支持。具有了学校、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后,才能保证产学研一体化的顺利进行、提高培养效率和科技创新转化的效率,并激起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帮助高校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刺激因素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因素。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流于形式,能够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给予评价,并分析培养的效果因素,便于不断地改进培养措施。教师如果具有较高地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将会不断地将外部新的先进的知识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扩大眼界,提高知识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操作应用的第一线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将提高的更快。
(4)在原来的因素中删去了12个子因素。其中,学校配套的管理制度(X2)、完善的激励机制(X4)这两个因素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X3)因素的内容基本一致,作用和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删去这两个因素。先进的教学方法(X7)、合理的职称结构(X7)、教师的学习能力(X9)这些都是每个高校具备的基本因素,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影响不大,予以删除。学生的学习能力(X14)和人格(X16)的影响也不大,因为能在高校就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高,人格对学习的影响也不大,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还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外界的刺激因素。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Y1)和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任程度(Y6)因素的影响作用是基本一致的,企业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一致(Y5)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Y4)因素是基本一致的。政府具有支持的政策(Z1)与Z3、Z5变量的作用一致。由于产学研一体化主要是高校和企业合作和驱动的,所以政府的配套资金(Z2)和信息支持平台(Z4)的作用就不太大,只能起到很少的辅助作用,这两个因素也应该删除。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影响产学研一体化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3 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因素分析,针对产学研一体化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培养效果,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1)根据核心基础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强教师、学生、课程设置的建设。应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既讲求专业知识理论的深入学习,又讲求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应用中学习,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对教师进行深造,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利用校外资源提高教师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并将这些外部知识转化为高校内部的显性知识,用以指导学生。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具有高创新能力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不断提高,并不断拓展思维。
(2)根据支持因素的影响,需要高校和企业的配合、政府的支持,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高校应该具备配套的实验设备,开出一定数量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学完理论就能马上通过实验操作加强理论的学习,为在企业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以及其员工的支持和指导,让员工认真地将技术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政府通过建设科学园区和支持科技中介的政策,便于快捷地将产学研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但解决了产学研的经费问题,还能为高校和企业带来利润,更能激发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创新积极性,使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3)根据刺激因素的影响,学校应具备较完善的人才培养的质量监督体系,评价培养的效果和效率,这样才能使产学研避免流于形式,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高校应该和外部单位合作,购买一些有较高研究参考价值的知识库,引入外部先进的知识,增强教师的外部知识的获取能力,才能为指导学生,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企业也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还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能够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继续下去。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产学研一体化下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知道高校内的配套课程和实验设备,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要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必须注意这些核心因素。如果用本文中研究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价,也具有参考价值,但还需要通过调查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4)
2 白世贞,刘莉.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1)
3 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4 龚振湘.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与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