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摘 要: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技能都凝聚在这四十五分钟里,传授给学生。我们应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面向社会这个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补充、延伸、扩展和深化课堂的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实践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收获到许多课堂教育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活动;实践能力;综合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下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江泽民同志也告诫教育工作者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技能都凝聚在这四十五分钟里,传授给学生。我们应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面向社会这个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补充、延伸、扩展和深化课堂的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实践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收获到许多课堂教育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认为,以下一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益的。
一、开展“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那么,怎样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呢?为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在班级开展了“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我校在正式上课铃之前两分钟有个预备铃,我就抓住两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课外看过的好书、可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闻事件,一个词语,一个成语,一句名言。或者向全班推介一首诗词等,也可以讲身边最令人感动的故事,校园新闻,说绕口令,即兴讲故事等。利用这课前准备两分钟的时间到讲台前,推荐给全班同学。这时教师要极力创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让学生各显其能。如余秋雨的散文、史铁生的小说、余光中的诗歌、《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中的名著、《读者》杂志等,每年度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的介绍、故事及颁奖辞及和天文地理诗歌辞赋之类。形式规范又多样,每周学生课外的阅读摘记和随笔也为课前两分钟演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积累。让课堂两分钟成为学生交流和思辩的场所,使学生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作品鉴赏能力;不仅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陶冶他们的情操。人们都说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我认为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中,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
总之,课前两分钟演讲,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语文学习的辅助手段,符合和适应了新课标的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知识积累,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情感蕴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而课前两分钟演讲又是一种很好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训练方式,它也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前两分钟演讲,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可以是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例如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可让学生到校外去进行考察,可拟定一些考察内容,如:途中所见的机动车,交通路口一分钟车流量,沿途所见的炉灶烟囱数,吸烟人数……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了:为了我们的生存,人们的保护意识急需提高。我们带领学生深入到和平渠、水库、街道、菜场、风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考虑怎样使乌鲁木齐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行万里路”也是丰富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而且,这种方式以其灵活、多变性、新颖性、生动性为学生所喜爱。在活动中不仅锻炼学生们的生活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综合素质能力。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发现它的美,而无须任何人的说教。在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中,如:垃圾与环境保护、地方文化与语文、广告中的错别字等,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判断必然贯彻始终。对社会某个地区人们具有突出意义的自然和社会问题,或者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面临的重大问题,都采用专题调查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经验,可以极大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量。而且,大量的亲身感受,对于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养成具有突出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场全新的改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优势,是语文教学强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能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作者、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课外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资料,处理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文章作者、时代背景及文中的人物、事件等。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例如学生学完《月亮上的足迹》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语文实践活动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然后整和完成自己的学习报告。最后通过表达,交流等探索性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从课本和课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我在上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时往往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譬如上综合性学习《戏剧大舞台》时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中国戏曲资料及学唱戏曲,在课上交流资料(也可以做成课件呈现)和演唱一首戏曲。通过组织这次《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活动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在学的过程中,产生“乐”的情感。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创精神。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园地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乐园。
“生活处处有语文”,利用语文实践这一契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就达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目的。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教师提出挑战,呼唤综合型教师、创新型教师。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一起“享受语文,快乐语文”,一起成长。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