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我要注册
职称论文发表网   首页   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理工科论文 |管理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文史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艺术论文 |社会学论文 |政治论文 |试题 |应用文 |论文投稿 |职称评定 |教案 |论文关键词 |电子商务 |体育论文 |学术机构 |发表论文 |教育资讯 |医学资讯 |物联网论文 |中国论文网 | 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 本站论文搜索
职称论文 设为首页 职称论文发表网 收藏本站 职称论文发表 联系我们
职称论文  首页-->理工科论文-->化学工程-->文章正文
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启示

作者 :刘 成更新时间:2012-10-24

职称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住在汉口网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职称论文网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摘  要:西方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产业配置格局。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其经验,以期为中国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本文来自职称论文发表网的竭力网络搜索和整理得来的。

    关键词:发达国家;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最先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英、法、德、日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此过程中,虽然各个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各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文对发达国家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经验进行研究,以供我国借鉴。

1  美国、德国和日本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1.1  美国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近十几年来,美国很少新建水泥厂,技改升级的生产线也不多,相反还淘汰停产了一些老的水泥厂,水泥产量始终维持在8 300万t/年左右,只有我国2010年水泥产量18.80亿t的4.41%;年水泥消费量达1.3亿t,不足部分靠进口,进口水泥和熟料多时达到3 350万t左右。

    2003-2005年间,因美国市场水泥需求增长较大,美国有十几条生产线实施了技改增产措施,同时也开始筹建一些新水泥厂,2005年美国的水泥产量已增至9 300万t。2006-2008年间美国技改投产的水泥生产线有8条,扩建新线投产的有6条,新厂投产的有6座,合计20个项目,新增水泥产能1 670万t/年。

    美国现有35家水泥公司,118个水泥厂,总生产能力达1.15亿t水泥;水泥窑约185座,熟料产能9 350万t,其中全自动化控制现代新型干法水泥窑(简称PC窑)150座,湿法窑35座,前者的平均熟料产能为56万t/年,后者的是26万t/年;还有近20个粉磨站,主要生产矿渣水泥。

    实际上,美国的众多水泥公司中有15家分属于国际最大的几家跨国公司所有,占熟料总产能的90%;剩下的10%则分属于美国另外20家当地的水泥公司。也就是说,美国的水泥工业实际上是由瑞士霍尔西姆公司(Holcim)、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墨西哥西麦斯集团(Cemex)、德国海德堡水泥集团(Heidelberg)、意大利水泥集团(Italeementi)等国际水泥巨头经营的。美国水泥工业采用的技术装备大多是比较老式的技术,更新换代或技改升级的任务比较重,加之近年及对今后较乐观的水泥需求增长的预测,许多水泥公司都在制定改、扩、新建水泥厂的预算。2006-2010年间美国投资约30亿美元左右用于水泥项目的技术改造。

1.2  德国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水泥工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50-1972年。水泥工业生产与销售均呈上升趋势,生产发展并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本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一是在1950-1966年期间,重点在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恢复经济,水泥市场需求旺盛,生产不断发展。1950年水泥生产量达到1 100万t。此时水泥工业生产所用窑型主要是老式干法窑、湿法窑和立窑。自50年代初期德国KHD公司研制开发旋风预热窑(简称SP窑)取得成功后,德国水泥工业则逐步利用以SP窑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来推动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从1962年开始,德国水泥工业第一次显示出劳动力不足和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开始投资建设日产3 000~4 000t熟料的生产线,以降低热耗、电耗及生产定员,并关闭日产300t以下的生产线,加大企业规模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力度。1954年德国有各种类型水泥窑367台,1962年减少到309台,1966年又减到234台,关闭的都是湿、干法长窑和立窑,与此同时又新建了37台旋风预热窑,以保证水泥市场的需求。

    二是在1967-1972年期间,由于德国市场一度出现水泥生产能力过剩,发生了“第一次价格大战”,但随后由于需求逐步增加,生产与销售仍呈上升趋势。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速进行。1967年,由于水泥生产能力过剩,德国发生的“第一次价格大战”,使水泥价格由每吨45马克下降到26.5马克,导致1969年9个水泥厂关闭。1970年及1971年德国分别启动了44万及55万套家居建设投资计划,又促使水泥市场销售量增加,1972年水泥生产及销售量分别创4 100万t及4 200万t的历史最高记录。1972年在产、销两旺形势下,由于对市场形势发展过分乐观,以及环保新标准对空气污染、废水排放、噪音等实施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德国水泥工业投资5亿马克启动12条平均日产量为3 200t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计划,并准备于3年内全部建成,使水泥生产装机能力增加到5 200万t左右。

    (2)第二阶段为1972-1987年。水泥产销呈下降趋势,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由于1972-1974年间12条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的陆续建成,再加上市场不振,1975年爆发了“第二次价格大战”,使水泥装机能力一直处于过剩状态。1973年爆发了世界性石油危机,其后又经历了石油生产复苏,价格下降,水泥工业又经历了“煤代油”和“油代煤”的燃料结构变化。但在此水泥市场萎靡,生产设备开工不足期间,投资一直集中在老式生产线的现代化改造和环境保护措施上,有许多立窑、湿法窑、老式干法窑生产线被关闭、拆除或进行技术改造,以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料、能源消耗和产品成本,减少定员,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并保护环境。1987年,德国水泥耗用量仅为2 200万t;水泥窑数量则由1966年的234台减少到1986年的98台,其中:SP(悬浮预热器窑)、NSP窑(预分解窑)增加到约54台,立波尔窑约21台(SP、NSP、立波尔窑合计75台),湿法窑由38台减少到1台,干法长窑由89台减少到1台,立窑由64台减少到21台。水泥企业数也由1970年的160个减少到1977年的71个。

    (3)第三阶段为1987-1994年。水泥市场需求增加,生产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在德国水泥工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1990年德国统一后,原东德有35条水泥生产线,1 100万t生产能力并入联邦德国。但原德国东部水泥需求量却从每年1 100万t减少到260万t。随后经济形势好转,水泥产需量才逐步上升。水泥销量1987年为2 200万t,1992年2 700万t,1994年上升到80年代以来的最高点3 610万t。

    1992年以来,随着世界水泥工业现代化改造的加速和为使环保适应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德国在继续改善国家统一后的水泥工业产业结构,加速对原有东德水泥生产线技术改造的同时,还加大了环保措施投资力度,环保投资达到水泥工业总投资的20%左右。1994年,德国有水泥公司37家,水泥厂由1991年的81个减少到66个,各种类型水泥窑减少到93台,其中:SP、NSP窑50台,立波尔窑26台(德国统一后1992年最高达31台),湿法窑全部关闭,干法长窑1台,立窑14台。1994年,SP、NSP窑水泥熟料生产已占78.8%,各类回转窑的平均日产量达1 775t。

    (4)第四阶段为1994-1997年。在本阶段,德国水泥市场需求减少,生产下降,设备利用率仅60%左右。德国水泥工业技术改进的重点在于:全面优化生产过程;发展利用二次燃料、锯木屑、塑料、地毯和废油的利用,使水泥工业成为工业及民用可燃废物、废料的熔消场;降低成本、节约能源;使水泥工业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

    到1997年底,德国有水泥公司37个,水泥工厂65个(其中:43个生产熟料及水泥,21个水泥粉磨站,1个硫酸渣水泥厂),职工总数12 378人。有各种类型水泥窑80台,其中:SP、NSP窑50台,熟料产量占总产量的85.4%;立皮尔窑19台,干法长窑1台,立窑8台,熟料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12.8%、0.7%、0.9%,均处于备用的半停产状态(8台立窑于1998年已经关闭);另有硫酸厂生产硫酸后,利用硫酸渣制造水泥设备2台(日产熟料2×140t),熟料产量比例为0.2%。1997年全国熟料产量2 650万t,水泥销售3 170万t,国内生产2 880万t,其中波特兰水泥所占比例达75%以上。水泥装备生产能力利用率仅60%左右。

1.3  日本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增速名列发达国家榜首,在经济一派繁荣的氛围笼罩下,东京的房地产与股市一并上涨不止。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从而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建设的高潮。特别是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与1971年固定汇率制下的日元相比,升值了2倍。结果导致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削弱了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或金融措施使国内市场需求大增。

    在1985-1991年间,日本国内水泥消费量从6 700万t增至8 600万t,几乎呈直线上涨。在日元升值的早期阶段,1985-1989年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泡沫,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9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仅为1.1%,1999年,日本经济专家已经认识到日本经济主要存在三个过剩问题,即投资过剩、设备过剩和雇佣过剩,1999年以后的经济短期增长曾使这三个过剩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而2001年的经济滞缩,又使三个过剩更加严重。2000年日本的水泥产量为8 330万t,之后到2004年平均每年以200万t的数量下降,直……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1 2
论文首页】【设为主页】【加入收藏】【打印本文】【回到顶部
最新上传
 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产业结...
 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改革研...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视角的“...
 浅谈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策略
 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
 浅析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模式...
 信息分析方法之因子分析
 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方法研究
 浅论实验技术员业务素质和...
 创业企业群体互保的特征分...
 浅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住宅工程...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风...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设施水...
 湖北省科技人才集聚环境优...
职称论文
本站推荐
 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产业结...
 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改革研...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视角的“...
 浅谈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策略
 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
 浅析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模式...
 信息分析方法之因子分析
 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方法研究
 浅论实验技术员业务素质和...
 创业企业群体互保的特征分...
 浅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住宅工程...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风...
 湖北省科技人才集聚环境优...
 浅谈绝对新颖性标准对中国...
职称论文发表
所有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网站介绍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导航 投诉建议 服务承诺 人才招聘 版权声明  
  •   投稿邮箱:83041061@qq.com    服务热线:027-62220402 手机: 18907137973
    点击及可直接咨询
    联系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江花苑13楼   电子地图
  • Copyright (C) 2007-2009 http://www.issn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6318号
    技术支持:腾浪科技    法律顾问:廖泉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