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摘 要:自从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对归纳法的质疑以来,为了试图解决归纳问题,历史上很多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提出各种方案,但均没有成功。文章在明确休谟问题及其实质后,对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康德、赖欣巴哈及卡尔纳普的解决方案进行考证、分析和批判,从而得出现今社会该如何正确看待归纳问题。
关键词:归纳逻辑;休谟问题;因果律;概率规律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把关于归纳推理的争论推向高潮,他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上的辩护?如果这种辩护根本不可能,那么,归纳推理还有资格作为推理吗?
1 休谟问题的提出
休谟作为一名经验论者,并不是想否认归纳法的作用,而是想从逻辑上和认识论上寻求归纳推理可行的理由。实质上,休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归纳原理不能在逻辑上得到证明。当所有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为真;这就是说,演绎推理的前提的真实性对其结论的真实性提供了完全支持。这就是演绎推理的有效性所在。也就是说,从个别的单称陈述推出一般的全称陈述并没有逻辑必然性。而归纳推理则不同,当所有前提为真实,其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增大,但不排除其结论为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归纳推理的前提的真实性对其结论的真实性只提供了部分支持。例如,狗是有骨骼的;鸟是有骨骼的;鱼是有骨骼的;蛇是有骨骼的;青蛙是有骨骼的;狗、鸟、鱼、蛇和青蛙都是动物;所以,所有的动物都是有骨骼的。这个归纳推理的所有前提都是真的,而它的结论却是假的。例如,昆虫等动物就是没有骨骼的。因为,归纳推理的正确性不仅仅取决于推理形式,而且取决于前提和结论的内容,亦即休谟所说的经验事实。
休谟认为归纳推理是不合乎逻辑的必要性,是这样的。组合的可能性错误的结论和真实的前提下,归纳推理是不合乎逻辑必要性的。归纳的非解析性质就是休谟的第一主题。他认为归纳实际上不是推理,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本能习惯。
其次,从经验上归纳原理也是不能证明的。站在科学发展历史角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用归纳原理是有效的。例如,行星运动规律是观测行星位置的变化得出的,已成功地用于预测许多类型的天文现象的发生。由于归纳法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理论和科学定律,看似已经证明其原理的正确性。然而,“我们要证明正确的归纳法本身就是一种归纳推理:我们相信归纳法,因为归纳法是目前最有效的,如果我们假设归纳法是可靠的,它可以被证明是可靠的;这是循环论证,这一论点是基于休谟的另一主题:从经验的角度证明归纳法的正确性是也行不通的。
因此,断言归纳原理有效性的全称陈述是依据在以往运用成功事例的一些陈述它中推论出来的。这原本就是一个归纳论证。所以,并不能解决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
应该说,休谟指出了归纳推理的或然性。考虑作为一名经验主义者,他还一般地肯定归纳是认识的必要构成部分。但是,休谟局限于狭隘的经验主义,“把感觉不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作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与此同时他也是孤立的认识归纳的效用的,不是把归纳看成是认识世界的手段,而看成仅仅是应付世界的工具。
2 康德、赖欣巴哈及卡尔纳普对归纳问题的解答
休谟的理论是从经验论的传统中发扬下来的,是在与唯理论的对立中发展而来的,而解决休谟归纳问题的初始想法恰恰也是从对立的唯理的原则中引导而得到的,这就是唯利论者所倡导的先天性观点。
用先验原则解决归纳问题中最突出最清楚的例子是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行性的论证。康德一直坚信,知识是通过判断来表现出来的。如我们已知,他存在着三种判断:①分析判断,是指主词中包含宾语的主词判断,它是必真的,但由于宾词不超出主词的范围,因此此类判断在内容上没有扩充展开;②综合判断,是指宾词不包括在主词的概念之中,因此在内容上有扩充展开的主宾词判断,鉴于此类判断的内容并没有逻辑蕴含关系做保障,并不是肯定为真的,其反面是可能的,是或然性判断;③先天综合判断,它既有必然性和严谨的普遍性,又跟经验作用的客体相关。依据康德的说法,因果判断就属于“先天综合判断”,它不仅仅只在内容上扩展,还拥有先天获得的普遍必然性。先天综合性质的数学取决于由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在感性阶段取得的相关经验情况,经由时间和空间初步整合分析,需要经过悟性范畴的组织构造,才能成为知识。悟性范畴是思维的方式,它们不是由经验总结出来的,因而也是先天的。这些原理是先天综合判断,它们是基础自然科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这样,康德借助于他的先天综合能力取代休谟的心理“习惯”,从而分析证明科学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等同于非直接地解答了休谟问题。然而,不依赖经验的先天知识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根本就没有证明先验论者的先天概念,同时不可能证明,它顶多是一种约定或规定,是一种主观的能动构建,它的存在并没有认识论的根据。并且所谓的先天概念都可以被发现事实上包含着经验的和后天的成分。因此,想借助先天概念来逃避或是最终回答休谟的归纳问题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
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逻辑实证主义者中的一些人试图借助概率的办法来为归纳法作辩护,在他们之中赖欣巴哈和卡尔纳普的观点尤为典型。
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赖欣巴哈是坚决主张归纳推理的合理性的。在莱辛巴哈看来,理性批判主义者以及休谟自身对归纳推理的责难,都是由于对归纳推理合理性的误解。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并不在于运用它能够保证获得或能够获得准确无误的结论。运用频率概率论,能够清楚地诠释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这就是求极限频率的最好方法是归纳推理,假如存在有极限频率,那么使用归纳推理就能够获得这一极限频率。可以通过频率演算的渐进认定方法做到求极限频率,这种认定方法与传统归纳问题所要求的预测是完全不同的,对将来的确实性的预测。更有甚者,他曾断言,一切扩展的归纳推理都可以用概率演算的公理来分析。为了适应确定作为评价方法的特点,限制其作用,认为归纳是通过观察事实来证明理论,而不是用来发现理论,但这种证明并不能确立命题本身的真实性,只是在某种信念程度上授予命题真实性。
运用归纳推理有可能会出差错,归纳推理是属于概然性的推理,所以,不能通过论证在某种假设下可获得确定无误的结论来证实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赖欣巴哈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在实践中运用归纳推理的具体情况。
作为一个逻辑经验主义者,赖欣巴哈回避了有关规律存在一类的问题,使得导致了实用主义,这是他的缺陷。
与赖欣巴哈不同,卡尔纳普不是立足于频率概率论研究各种归纳推理的形式、说明其合理性,他侧重于建立一种解决归纳前提对结论的证实度的归纳逻辑。他认为证实度与频率并不是同一概念,分别称做概率1和概率2,他详尽地论述了概率1、概率2的区别,即关于概率2的理论则是数学的概率理论,而关于概率1的理论即“概率逻辑”是归纳逻辑的研究对象,它往往是被作为统计工具使用的。人们要根据概率1即根据前提对结论的证实度来决定关于概率2的结论的接受程度并且进行概率2的统计推理。
有关这两种概率关系的认识以及两者的区分,卡尔纳普的观点毫无疑问是合理的,但他认为归纳逻辑等同于概率逻辑即关于证实度概率1的理论却是非常不合适地圈定了归纳逻辑使用的范围。此外,他明确地区分了概率1概率2这两种概念,而视不完全信念度概率为心理主义的倾向,从根本上否认立足于不完全信念度概率建立归纳逻辑理论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这样的主张也是错误的。
这说明卡尔纳普的概率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归纳问题。跟赖欣巴哈相同的是,他也只得向不可知论靠拢:“使归纳逻辑对获得合理决策有用、甚至必不可少的基本事实是:不可能确定地知道将来”。
3 现今应如何看待归纳问题
假如认同休谟的结论,那么就得舍弃预言工具——归纳法,无法预测未来。
事实上,证明归纳有效性的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主要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个所谓的“解决”。由于世界的无限性,人类不可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真理,人类只能在无止境的社会实践中,在世世代代具体和有限的认识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向着绝对真理靠近。人类的认识必须在社会实践中经受考察,得到校正与发展。因此,站在实践和辩证的角度思考,归纳作为经验推理的方法,它的扩展性、或然性和不完全性,正是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在认识方法上的具体体现。人类知识的扩展并上升到理论的整个过程是归纳过程的具体体现,它的正当性只能借助于不断深化的社会实践来“证明”和检验。这个证明自身也并非是一劳永逸和绝对的,它同样处在认识无限发展和实践的辨证过程中,只有在这个辨证发展的意义上,归纳的有效性的证明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6
2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R.卡……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