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摘 要: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完成就业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根据现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指导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有很大的增加。就近几年来看,2006年毕业生有413万,2012年已增长至610万,而毕业生能否顺利完成就业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对2008届大学生毕业3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及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显示,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一方面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呈现出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就业“红黄绿牌”专业具有持续性。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据调查显示,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及绿牌发展专业与2011年的基本相同,这表明“红黄绿牌”专业具有持续性。
(3)大学毕业生就业并非绝对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大批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集中下岗,其中大部分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就业,部分困难地区岗位不足、困难群体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而我国正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会更加突出,带来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其次,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城市倾向于大城市及发达地区,造成人才的结构性过剩。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数多达600~700万,从人才合理分流的角度看,毕业生聚集大都市的多,二三线中小城市以及偏远地区又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这样势必造成资源过剩。
(4)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全球2011年失业率6.5%以上,失业人口超过1亿。青年失业人数将达到史上最高,8 000万人以上。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使得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超过50%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和大面积缩减规模;部分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也引发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失业潮”。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对新增人员需求的降低,所以,当下的经济形势势必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的冲击。
2 高校就业指导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推行就业。后来,在德国、苏格兰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的帕金斯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1909年他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1911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我国,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展望未来,引导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善于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思想特点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分别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超前地预测和分析大学生阶段性的思想动态及某种状态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种就是纯就业中心模式,只设校一级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没有院系级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人员,学校就业中心直接对全校学生开展就业服务,包括就业指导、咨询等工作;另一种是“学校就业中心+院系就业辅导员”模式,即学校就业中心与院系就业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学校就业中心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院系就业辅导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辅导和咨询等工作。学校就业指导兼顾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职能,同时肩负育人和服务双重功能,再加上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无论从指导体系上还是理论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从“个性化”服务来看,均不能满足当前新形势的要求。
3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创新模式的研究
(1)多渠道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就业工作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业指导是高等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就业力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就业指导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系统地就业指导,结合学校德育、专业教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国家和各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政策、知晓政策、读懂政策、用好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宣传,例如公告、典型事迹报告会、新媒介载体例如腾讯QQ、微博、就业服务网站等多种形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
(2)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职业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具体的职业思想指导,未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有的走入了各种盲从的误区,致使毕业生在求职中产生种种思想问题和困惑。因此,要加强有计划的、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在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引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不同年龄段的生涯发展特点进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性地开设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的课程学习,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增设“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精品职业指导讲座”和“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特色讲座,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强化大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会合理地规划未来的职业。
(3)做应届毕业生报名预征入伍工作,大力促进国家和地方项目圆满完成。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征报名工作,动员更多优秀毕业生报名应征,确保完成预征报名的工作任务;配合相关部门认真做好专门就业项目,比如“选聘生”、“选调生”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中共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切实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完善整合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以及其他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迅,方雅静.大学生“毕业不就业”之现状和成因探析[J].同济教育研究,2009(3)
2 苏星海.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6)
3 刘朔.研究生择业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4 郭永中.1998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J].金融与经济,1998(1)
5 雷腾.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5(7S)
6 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7(6S)
7 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8 徐伟东.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