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1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2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文章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产业集群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内部的各因素是如何推动人才的培养的。体现在:知识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协作效应和激励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盟竞争力D-S模型,对产业集群内联盟的培养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盟;竞争力
1 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复合(Recombination)又称再结合,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复合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的本质是打破不同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理解并融合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这种复合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不同种类科学之间的复合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等等。
2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间接载体”——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首先出现于迈克•E.波特1990《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波特所定义的“产业集群”就是“某一特定领域内地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1 网络效应
集群会产生网络效应。在网络的覆盖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能够拥有很紧密的联系。相比于非集群区域,产业集群具有更多的知识交流方式和渠道,巨大的网状结构把不同组织机构的人联系起来。由于产业集群内部高校、企业、服务机构等空间位置上的临近,共同的文化氛围,主体之间非正式交流的机会多,使得他们彼此有很强的信任。
2.2 文化效应
产业集群内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是产业集群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这里的社会文化是指产业集群内部所具有的高度信任的合作文化以及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上的社会关系与经济联系,概括来说就是社会文化的嵌入、集群的创新氛围以及集群内特有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等。
2.3 知识效应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比较容易传递和交流的。而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价值观念、生活经验等无形因素的基础之上的,是不容易通过正式的渠道进行传播交流的。在产业集群这个网络结构内,不同知识背景的高校的、企业的、科研院所的人才频繁的互动和沟通,必然为隐形知识的有效传播塑造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形成知识溢出效应。
2.4 合作效应
不同机构组织间相互合作是集群学习的又一重要渠道,其形式包括高校与企业合作,企业间合作,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等。不同企业间合作互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由于地理临近、产业交叉度文化氛围相投等原因,使得不同组织间的成员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来展开学习讨论。
3 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盟
培养联盟的战略结构要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以高校培养体系为基础,以国家重点学科、项目为牵引,多平台合作,通过产学研、上下游衔接,促进哲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复合、升华,具体落实在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培养机制等环节进行匹配改革。
3.1 教育
(1)构建融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能力培养体系。要按照人文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综合理论知识构建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按研究技能、多领域融合技能、管理科学技能等构建科研创新能力体系;通过校研合作、校企合作、合作项目、实训平台、国内外专题讲座等构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洞察力、公关能力、社交处事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综合全面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构建“通识+核心+方向+拓展”的课程体系。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受教育者获取理论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选择要和培养方案息息相关,选择国内高质量的教材,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上的优秀教材。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强调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课程体系要包括通识课程类群、核心课程类群、专业方向课程类群、拓展课程类群四大组成部分。
(3)强化“官-产-学-研”式师资队伍建设。要组建一支由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讲师、企业家、官员组成的具有复合能力、创业精神、超前意思的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推动人才培养的进度,直接关系到最终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人才。
3.2 科研
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历来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伴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已经达成了一种平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协调。高等院校是对人才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及素质培养工作,科研机构则是从研究探索的角度培养参与者的科研、探索合作能力。
3.3 实务
整合海内外优质教育及实践资源,搭建国内外教育交流平台,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为复合型人才设计的的融合上下游、产学研式的校内外实训支撑体系,达到知识成果快速转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搭建教学与科研平台“共享式”的无障碍模式。校企双方要加强深度合作,互补和共享教育、基础设施资源,搭建综合完善的教育实训平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实习、培训机会。
3.4 联盟的形成及竞争力评价
随着各各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会形成以高校培养为核心,产学研、上下游衔接,多结构支持,多项目平台联系的以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联盟体系。而人才培养联盟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直接载体。同时为了更好地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联盟,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以对其竞争力的组成因素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求更直观的表达。
4 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盟竞争力模型构建
对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中,比较公认的是加拿大学者帕德莫(Tim Padmore)和吉博森(Hervey Gibson)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原型基础上提出的GEM模型。GEM模型有三个要素对,分别是企业、市场、和资源,每一个要素对下面又有很多个二级指标。集群竞争力的量化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的体现。
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的要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相应要素对进行调整和增加,调整成教研机构、企业、市场、技术转化能力和政府政策。
将教研机构、企业、市场定义为模型当中的驱动因素(Driving factor),技术转化能力和政府政策定位为模型中的支撑因素(Supporting factor)。新模型可称之为D—S模型(见图1)。
4.1 D-S模型的创新点
内容更完善:GEM模型由六因素组成,而D—S模型由八因素组成,增加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政府政策两个支持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
形象更立体:从视觉效果上来看,GEM模型是个平面的六边形,而D—S模型则更加立体,像一颗钻石,更有视觉冲击感。
贴合度更高:在要素组成上来看,GEM模型有资源、企业和市场,而结合论文研究方向和重点,对资源进行了相关替换,转换为教研机构。同时,GEM模型的市场因素指的是市场份额、市场发展水平、市场进入壁垒等,企业因素是指企业竞争、企业战略、相关服务机构的设定等等。
4.2 D-S模型的要素构成
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盟竞争力模型包括驱动因素(Driving factor)和支撑因素(Supporting factor),其中驱动因素包括教研机构、企业和市场。支撑因素包括技术转化能力和政府政策。下面对每个因素对进行具体的指标分解(见表1)。
4.3 D-S模型的量化
和GEM模型一样,都需要对模型中影响竞争力的每个因素进行量化处理。量化的结果能更直观具体的比较每个产业群内联盟培养的竞争力的大小,进而能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D-S模型的量化处理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因素评分或赋值。以世界通用标准为参照方法对D-S模型的八个影响因素进行赋值,分值从1到10,代表不同程度水平,具体见表2:
需要解释的是给每个因素赋值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过程,做不到绝对的客观化。但是,可以通过对相应领域的权威网站、机构、专业人士等做全面的掌握来做到尽量的客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赋分就可以将主观臆断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步:计算“因素对”分值。原GEM模型是首先计算因素对分值(Pair Score)=(D2i-1+D2i)/2,i=1,2,3。其中D2i-1和D2i代表的“因素对”是作用相近的,或者说可以在某些程度上互相代替。然后计算集群线性分值,即每个Pair Score 相乘,(Linear Cluster Score)=∏i=1,2,3(Pair Score)=∏i=1,2,3(D2i-1+D2i)/2,最后做一个比例上的转化,为的就是让满分为1000,最终模型量化:GEM=2.5(∏i=1,2,3(D2i-1+D2i))2/3
D-S模型中教研机构、企业和市场的量化方式不变。但是新增加的技术转换能力和政府政策的作用方式由于是对整个的体系的整体都产生作用,所以新的模型的竞争力的量化可表示为:
D-S=S*GEM,其中的S表示新增加的支撑因素对整体的支撑效应。相应的,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出来它和技术转换能力和政府政策的关系。S=1/2*(S1+S2),公式中S1和S2即代表技术转换能力和政府政策。取值范围仍然是1到10,详见图3-5。继续分解,我们可以把D-S模型的培育竞争力公式最终表达式为:
D-S=S*GEM=1/2*(S1+S2)*GEM=1/2*(S1+S2)*2.5(∏i=1,2,3(D2i-1+D2i))2/3=1.25(S1+S2)*(∏i=1,2,3(D2i-1+D2i))2/3
第三步:得出最终数值并进行分析。根据上述公式可以算得,D-S模型的满分是10000分。对于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模式,如果八个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这个培养联盟的D-S得分将近10000,则说明该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盟的竞争力是世界一流的。当每个因素的分值达到8分,那么D-S得分会达到在5120,这时候联盟的竞争力就达到了优秀的水转,有在本国范围内读一无二的优势。如果模型的8个因素的分值都在5分左右,那么D-S得分为1250,说明这个分数是全国的竞争力平均水平。
……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