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江汉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6)摘 要:通过用人单位走访、毕业生回访、问卷调查和方案调研等方式,课题组不断探索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链接的有效模式。从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夯实第二课堂及强化校企合作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为解决电气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两难局面提供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就业难;用人难;教学改革
一到7月,就什么业?怎么就业?就业前景如何?“就业难”问题困扰着每一届高校毕业生。为了解除大学生的疑惑,课题组探索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链接的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1 用人单位走访
为了详细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课题组走访了多家电子类相关企业。这些企业有国企、外企;有合资、独资;有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有软件、硬件……然而,在整个社会都感叹“就业难”的大环境下,企业却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用人难”的呼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关于专业知识方面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已经过时,跟不上现代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局限于书本、理论,与生产实际不相匹配;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所谓的专业知识只停留在皮毛,并没有真正掌握。
1.2 关于人文素质方面
除了少数学生骨干之外,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或者说不完全具备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五种能力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是必备的职业技能。
2 毕业生回访
课题组还通过毕业生回访、毕业生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搜集毕业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在以下三点:①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学了四年的专业无用武之地;②在校期间,学生自己没有足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再加上学校本来提供的实践机会也不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具备动手能力;③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学生不知道如何跟单位领导、同事和谐相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还了解到:①毕业生普遍认为对找工作最有帮助的大学经历是社会兼职,它可以提供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社会经验。其次是院校活动参与经历、学生干部工作经历,这些经历使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历练;②部分毕业生既缺乏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又缺乏社会基本的人文素质,再加上自身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出现“就业难”现象。而好不容易被录用的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对生产实际一无所知,企业不得不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岗前培训,导致“用人难”现象。因此本课题组要完成的任务是探索电气信息类毕业生与企业无缝链接的有效途径,解决“就业难”和“用人难”的两难窘况。
3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出现两难局面,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课题组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也存在一定问题。企业高工高管对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归纳如下:①专业基础课部分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均属数学类课程,知识重合部分较多,可适当合并或减少学时;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这两门课程是电气信息类所有涵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应增加理论学时及配套的实践学时;③电子硬件类相关度较高的企业要求增开高频电子线路、电子元器件知识、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及电工电子测量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是电子产品设计及制造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④电子软件类相关度较高的企业要求增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线路EDA、DSP技术及应用和3G技术等课程的理论学时及配套的实践学时,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需求。
企业尤其呼吁学生在校期间要实践实践再实践,不要脱离实际,不能纸上谈兵,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求的可用之才。
4 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走访和调研结果,暴露了现有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弊病。为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链接,使毕业生成为社会真正的有用之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4.1 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版块组成。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除大学生必修的思政课、外语、体育及计算机基础外,还应开设人文素养类、人际沟通类、心理健康类等课程。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知识。
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应规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重合部分,比方说数学类、软件类的课程。尽量做到精开而不多开,有兴趣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一步自学。相反,如模电、数电、电路理论等课程是电气信息类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不能精简,还应增加理论学时及配套的实践环节。老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达到人人都能动手开展电子线路设计及其安装的教学目标。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可根据个人专长或喜好选择专业方向,或硬件、或软件、或软硬结合,并按照方向选修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宽口径、厚基础,又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与科技发展接轨。因此,制定方案者应多听取企业的呼声,多了解行业的现状,从宏观上把握和从微观上控制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使之符合时代需求,而不能简单地闭门造车。必要时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
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落脚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除开设与专业课程配套的验证性实践环节外,还应开设综合性、开放性以及创新性实践环节,为学生后续的企业见习、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4.2 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课程学时的增减,还需要我们从根源上动刀子。
从教学内容上来讲,教师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科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教学方法上来讲,教师要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研式及师生合作式教学,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从教学过程上来讲,教师要从单纯的讲授转变为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过程,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从教学管理上来讲,高校应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自主的选择专业方向、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以及课外实践、创新创业等;从师资队伍上来讲,高校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把教师送到企业、科研院所去学习交流,只有教师与生产实际接轨、与科技发展接轨,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只有教学活起来了,学生才能强起来,企业才能用起来。
4.3 夯实第二课堂
仅靠课堂教学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夯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如举办学术报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科研立项、投身学科竞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结对帮扶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体竞赛、社团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尽早制订职业规划,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等。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第二课堂。
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一定是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4 强化校企合作
以上三个方面侧重于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那么强化校企合作则是为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链接搭建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实现:
(1)建立实习基地。高校可以遴选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企业开展专业见习或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及早制定职业规划。一个专业尽可能多建立几个实习基地,让学生有多了解多实践的机会,为今后就业积累经验。
(2)建立就业基地。对长期有用人需求的专业对口企业,高校可争取与之建立就业基地,并根据企业要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可直接往该就业基地输送,既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又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3)联合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采取3+1、2.5+1.5或者2+2的方式开展联合培养。以3+1为例,即学生在校学习3年,最后1年驻企业实地学习。由企业高工高管授课,讲授行业最先进最实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学生在企业就地体验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及质检等一条龙生产环节。培养期满,可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解决部分学生就业,也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捷径。
(4)产学研相结合。高校要牢牢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思想,主动同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以科研合作、产业合作、业务合作等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遴选优秀学生参予到合作中来,在合作中为学生谋求就业机会。
强化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张楚廷. 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姜国平.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 石油化工应用,2009(3)
4 林顺达. 高校理工科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