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创新能力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任职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将,创新是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它潜在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
创新的能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因为一切创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能力整合的作用
卢 靖
在《新课程标准》这一大框架的指导下,怎样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课题。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其直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语文教学充满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趣味。为此,怎样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达到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十年来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抑制了几代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成长。相当多的老师十分认真,系统地给学生讲授所教的每一个知识点,只要学生认真听课和记就行,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只注重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我们的学生也就养成了不想问“为什么”,也没有习惯问“为什么”。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均被束缚禁锢。学生只有习惯地无条件地接受传统,相信权威。所谓新思维,新观点一概被压抑、排斥、扼杀。大家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产生的过程。传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加之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最看重和强调的是老师要教的好,往往忽视了学生怎样学的一面,这就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化了,把教师可能在某些方面某些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扩大为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实际这是与认知学习理论相悖的。按照这种观点,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只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办法来促进学生自觉的进行学习。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老三件”(一本教本、一支粉笔、一张黑板)想开拓课堂视野已捉襟见肘了。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把光、电、形、色彩、画面、数字等以网络形式组合起来,已彻底地打破了四十五分钟有限的时空限制,也彻底打破了语文教师几十年来“老三件”的传统教法。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内容跨越千年,不分中外,影视动画,图文音响,虚实相生地引发了无比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使一些很难用传统手法表达渲染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想象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的显示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物象人事的理解。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闻一多的《死水》这首诗,其诗中丰富的意象所表达的复杂象征含义历来学生不易把握,要体会该诗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就更不容易了。因这首诗的时代久远,背景深广,意象抽象,要使学生爱学这首诗,并要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是很困难的。语文老师历来要为之绞尽脑汁。如果借同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首已谱为歌曲的诗,即用mp3或Realplayer等形式以音频形式播放出来做为《死水》的导入,这首歌中那位七岁的澳门女孩甜美深沉的童音一开始就使学生无比地陶醉。这首于一九九七年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以其甜美的童音、深沉的情感,真切巧妙的比喻,再结合闻一多《七子之歌》的歌词投影,使学生一下子陶醉起来了。音乐营造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氛围,教师略作提问点拔即可。这种激情导入式的成功,使接下来对《死水》这首诗相同的思想内容的把握已成功了一大半。优美深沉的音乐、打动人心的激情会使人终身难忘的。课堂始终充满着浓厚的情感氛围,这是传统教法根本无法做到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有极大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引发联想,更能充分地调动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深、容量更大的把握语文学科中的重点、难点,拓展思路,扩大眼界。
再如常见的散文中所状之物,所绘之象,如风景秀美的兰亭,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等等,学生不仅身临其境,得到欣赏的机会,使抽象的图形、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动感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激情氛围,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也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范围。尚可以联系课文,对照揣摩作者是怎样的感悟自然、人生的,是如何遣词用字的。如此,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又充分的挖掘了课文内涵。对于打开学生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把语文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以达到启迪智力,培养表达能力的目的。图文声情并茂,这是传统教学手法根本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的创造学习,自主性学习,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2 、极大地培养学生再创造的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中硬件软件技术已日益成熟的今天,其应运于教学已渐被人们重视和探索。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但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心理学家实验材料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其中视听两项合计达94%。而人对信息的记忆听觉为15%,视听结合可达到65%。因此,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更为充实,形像更为丰富,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线形输出的模式。使教学信息的传输成为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空间。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则可使语文课堂教学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隐晦为直观。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完整准确地理解知识,迅速快捷地获取信息。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任何优美的语言都是无法尽善尽美地描绘完无比丰富的客观物象和人事的。运用录音、投影、flash艺术动漫、CAI技术、电影等多媒体手段,对于感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阿Q正传》一课,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电影或BBT等技术剪辑《阿Q正传》电影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小说中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形象给以了再创造性思维,使视频艺术与语言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同时对小说中没有更多体现的旧绍兴古街市井、人文风貌有了更多直观的了解。
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的语文课堂,培养了学生如何“视”的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和再创造形象的过程。学生视、听、读、写的结合,口、脑、手并用,课堂始终充满着激情,引导学生入情入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熏陶,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把握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更深刻含义。更大地促进了学生在脑海中对作品内容的再创造思维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培养了学生的灵动思维习惯,激活了他们的潜意识中的创造性。也使语文课的容量更大了。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和无限博大精深的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也开启了教师在教与学进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把教师从烦琐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了,把小小的课堂向无限广大的时空拓展开了。
3、极大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和谐社会呼唤既具有个性又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全部由教师一人认真备好每一课,编写好教案。信息技术、多媒体借助与网络这一纽带,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进去,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互发信息,与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及时地联系起来,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教师的备课,一个完整优美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完成,可以发动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例如前面提到的高中语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一多媒体课件从准备到制作完成,可以动员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图片。结果有学生把曾经随家长游览过绍兴兰亭的大量照片带来,师生共同用扫描仪或微拍技术传入老师的E-mail信箱。教师同时指导学生怎样收集教学素材(音频、视频、图片、史料、教参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资料汇总起来和学生共同完成,也可完全由学生制作完成。真正作到了资源共享,为我所用。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著名教授何克抗说:“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谈不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落空”。学生共同参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他们要查阅,就培养了他们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他们要多人交流,就又培养了他们合作自主的能力;要对大量的资料整理、编辑,就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探究的意识。学生与老师进行交互式学习,亲身参与,广泛合作,更全面的锻炼了自己,培养了个性爱好。学生能够更容易的顺应未来社会信息化趋势,激发学生不断探求,勇于创新的精神。
师生互动参与,完成一堂优美完善的多媒体信息课,将他们劳动的成果及他们的名字编辑于多媒体信息中,使学生感到了成就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使他们陶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反过来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掘了他们的潜能,也促进了学生使用电脑的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完美的结合的执行使用者——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