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 发表论文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我要注册
职称论文发表网   首页   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理工科论文 |管理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文史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艺术论文 |社会学论文 |政治论文 |试题 |应用文 |论文投稿 |职称评定 |教案 |论文关键词 |电子商务 |体育论文 |学术机构 |发表论文 |教育资讯 |医学资讯 |物联网论文 |中国论文网 | 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 本站论文搜索
职称论文 设为首页 职称论文发表网 收藏本站 职称论文发表 联系我们
职称论文  首页-->政治论文-->社会主义-->文章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论

作者 :文/朱前星更新时间:2012-11-13

职称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住在汉口网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职称论文网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历史目标,并且指出,那将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理想,儒家思想所讲求的“允执其中”、“过犹不及”、“和衷共济”等,都主张在社会的各种向量间取得均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以下内涵:首先,在这个社会里,社会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处于管理控制系统中坚地位的政府的权威建立在广大人民认同的基础上,其运行颇有效率,对社会有较强的整合能力。其次,在这个社会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凝聚力。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有较少核心价值观念的冲突,具有一种社会精神生活黏合剂的,这种社会精神的黏合剂应该是有亲和力的,能够凝聚全体国民的灵魂。再次,在这个社会里,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个社会的发展,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运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社会更具活力,良性运行;一种是使社会内部冲突加剧,处于恶性运行之中。这种恶性运行必然导致一种社会的张力。当这种社会张力的能量爆发出来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动荡。当前我们处于社会转型期,导致这种社会张力的风险源主要表现在;一是官员腐败。老百姓对社会精英的认同感降低,导致政治和精神的危机;二是下岗失业。弱势群体日益扩大,利益受损,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导致社会和经济的危机;三是两极分化。普通劳动者的被剥夺感将极大强化,导致人际和心理危机。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也能够使我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得到极大巩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目标得到最终实现。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主体上也就是从人的方面,真正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
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且尽可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求得稳定与发展。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由于对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式的错误判断,执政理念从1957年反右斗争后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
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党曾在“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提法之间进行比较,认为我国社会早就有“民本”思想,我们共产党就叫“以人为本”。“民本”与“人本”、“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差异在于:“民本”是相对的、施舍式的,这是古代专制制度和社会官民对立的调和产物;而“以人为本”是一切从全体人民的愿望出发,实现人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民本”尽体现了人的初级的要求,即基本生存状况的物化要求,是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社会的产物;而“以人为本”是在初步解决了人对物的需求后更高层次的全方位的要求,表现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的满足等等,也是高级社会把人作为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个高级社会就是马克思说的“未来的新社会”,它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所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包容性。
突出“以人为本”是共产党执政理念上的一次飞跃。“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使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理成章。因为“以人为本”,就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就能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维护和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2、和而不同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辩证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厚德载物,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世界是多样统一的,我们要认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和而不同的社会,更加关注人与人的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将表现出丰富的个性。毛泽东同志早就精辟地指出: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
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合并、融合、团结、和谐)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实现差别共存,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的理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只强调同而不能和,那只能是毁灭。和而不同体现了科学的辨证法。和就是要求在纷乱当中寻求共同的、统一的属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3、建设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运行机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设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化解阶层矛盾冲突的主要途径是社会流动,也就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种社会集团移向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另一种社会集团,或从社会集团内部一个层次移到另一个层次的现象。它可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之中,缓和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释放由社会不公平的能量形成的社会张力。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社会的阶层结构越具有弹性,社会集团性的冲突越不容易产生。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机会。一方面,中国社会仍然有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第二,建设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一个利益分化的时代,如果分化超出了公平的底线,则将在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间制造出鸿沟和对立。这不仅有损社会公正,还将影响社会和谐,成为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的根源,使得所有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利益必然分化,但社会共同体不能分裂。目前社会分化的本质,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社会财富整体增长的前提下,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或不公平引发的利益分化,引致不同阶层间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通过政策的调整和规则的重构,我们完全应该且能够重新协调各方利益,预防分裂和冲突的发生,走向和谐。建设利益协调机制是处理当前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矛盾的关键问题所在,也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建设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能够保护全体社会成员权益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公平、公正集中表现在人们承担的改革成本上与财富分配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弱势群体缺少资源优势,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较低,缺少话语权,缺少与强势群体博弈的能力,因而,如果放任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方面自然竞争,弱势群体将受到巨大的伤害。这就需要政府管理者们利用公共权力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弱势群体也能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这可以减轻、化解集团间的利益冲突,化解大量的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减少涉及利益冲突的矛盾。
最后,还要建设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已大范围参与世界循环,对外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增多,要求必须处理好由此产生的国际性利益冲突,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到中国内部的社会和谐。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中国的,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世界影响,如何与人类总体实现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也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新问题。(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政法系 )
作者系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1
论文首页】【设为主页】【加入收藏】【打印本文】【回到顶部
最新上传
 浅谈施工现场安全培训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
 浅析绿色酒店创建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供应商...
 浅谈国有制造企业采购业务...
 金融企业营销
 企业非正式群体管理
 协同JAC计划的订单处理...
 组织结构扁平化下的人才集...
 基于DEMATEL方法员...
 收费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应用...
 中国房地产行业综合景气指...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关系
 浅谈应急物流
职称论文
本站推荐
 浅谈施工现场安全培训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
 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供应商...
 浅谈国有制造企业采购业务...
 企业非正式群体管理
 协同JAC计划的订单处理...
 组织结构扁平化下的人才集...
 基于DEMATEL方法员...
 收费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应用...
 中国房地产行业综合景气指...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关系
 浅谈应急物流
 浅谈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
 浅析工程招投标不正当竞争...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
职称论文发表
所有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网站介绍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导航 投诉建议 服务承诺 人才招聘 版权声明  
  •   投稿邮箱:83041061@qq.com    服务热线:027-62220402 手机: 18907137973
    点击及可直接咨询
    联系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江花苑13楼   电子地图
  • Copyright (C) 2007-2009 http://www.issn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6318号
    技术支持:腾浪科技    法律顾问:廖泉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