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武汉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 技术创新是技术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源泉。技术转移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技术创新功能的延伸和扩展,是当今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重点论述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内涵、规律和相互关系,及其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转移 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 F062.4 文献标识码 A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经济学认为,所谓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是在创造新技术之后还需实现其首次商业化的应用,否则只能称之为“发明、创造”。但一项新技术、新发明仅仅依赖首次商业化的应用往往很难体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和作用。于是,技术转移作为技术创新成果更大范围应用的途径和手段,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1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涵义及关联
20世纪初,美籍奥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eseph•Schumpeter)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新技术、新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遗憾的是,熊彼特的这种论点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在总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周期性发展、大衰退的规律中,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才引起了主流经济学家的关注,并把它发扬光大,成为一门前沿科学——经济技术创新学,并称之为“新熊彼特主义”。
与经典熊彼特理论相比,新熊彼特主义更注重技术创新,在技术转移中的改进和发展,以及渐进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更着眼于创新机制、创新起源、创新方法和创新过程。强调“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on),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它可以是完全新的产品,也可以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进;二是过程创新(Process innovaton),又叫工艺创新,指产品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管理、组织方法;三是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是指把创新成果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渠道进行传播、扩散。没有转移、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只有第一个(首次)将发明引入生产体系的行为才叫技术创新行为,将同一创新成果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地应用于生产的被称之为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是技术转移的源泉,而技术转移则是技术创新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创新的潜在效能通过转移而得以充分发挥。
2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基本规律
2.1 技术创新
关于技术创新,根据创新的方法,分为自主(原始)创新、集成(组合)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三种类型。技术创新一般符合以下基本规律:
(1)技术创新的渐进性。技术创新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创新。也许渐进的创新可能是一些小创新,但它的重要性却不能低估。一方面正是许多的小创新的出现孕育出了大创新;另一方面,许多突破性的大创新也只有需要许多小创新的辅助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例如,材料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工艺装备的创新促进了集成电路的创新,并形成了当代的IT产业。而电作为重大创新,若离开了变压器、开关等一系列小创新,就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集装箱这个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创新,却引发了一场运输革命。可见,在技术创新中的渐进会带来大的突变。
(2)技术创新的集群性。大的创新往往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变革,影响着一个或者若干个经济部门,并伴随新兴产业的出现。例如,近30年来,人类在高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出现了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强大动力。而这些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多学科领域技术创新组合或集群效应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创新链和相应的产业链。技术创新的集群性,使得技术创新的效能得到了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拓展和发挥。在这个集群中,要特别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因为这类技术一般是买不到的,即使可以买到,也要付出高昂的使用费。
2.2 技术转移
鉴于技术转移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或流动,它一般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律:
(1)梯度最小率。即使转移的数量和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转移一方的技术吸纳能力,包括接受方的技术水平、支付能力。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对技术的吸纳能力越强,技术转移的梯度越小,技术转移的速度就越快。近20多年来,国际技术贸易额迅速增长,但80%的贸易额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国内技术贸易额也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技术贸易额1 818亿元,是20年前的10倍,年增长率平均30%左右。
(2)引力最大率。技术转移的规模和速率还取决于市场,尤其是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旺盛的技术需求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源泉,而且也是技术转移的引力。但由于受到资本、人力资源的约束及企业对原有技术的适应惰性(一般称为技术转移障碍),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不一定能引发技术转移,从而构成对技术转移的斥力。只有当企业克服这些障碍之后,使引力大于斥力,技术转移才能实现。
(3)技术的改进率。技术转移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进行改进的过程。使用者通过移植、转移所获得的技术,必须有一个学习、掌握和使用的阶段。通过学习、掌握和使用,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一定的改进,从而使技术创新成果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技术在转移过程中,其适用性、成熟性、可靠性也随之不断提高。
(4)转移的加速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在16世纪以前,技术转移的平均周期为400年左右,16~18世纪后期为100年左右,19世纪以后仅为10年以内。而在当今的新技术革命时代,技术转移的周期短的仅只几个月的时间。它说明,随着人类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速。例如,汽车用了55年才普及到1/4的家庭用户,电信用了35年,手机用了13年,而网络技术仅仅用了7年就实现了社会普及。
3 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的关系
前面说过,技术创新是技术转移的源头,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而技术转移则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和扩展,是对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和放大。关于两者的关系,可从技术的寿命周期得到体现。技术的寿命周期是指一项技术或技术成果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时间跨度(见图1)。
图1中1为导入期,可理解为技术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2为成长期,即进入了技术转移期,3为技术的快速转移期,经过这一阶段后,技术已达到了市场的饱和需求,4为衰退期,技术已呈现落后、淘汰之势,并快速退出市场。由于新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为了克服技术生命周期的影响,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即要在一项技术在进入技术转移阶段时就应有新的技术推向市场,从而克服因某项技术进入衰退期后对企业效益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的结合和叠加,就可持平因技术落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低谷,从而使企业效益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见图2)。
4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宏观角度分析,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通过渐进的扩散和转移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力量。然而,单独测量技术创新对经济的贡献是比较困难的,一般包含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中。但如果将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对产业生产率提高的综合效益进行测量,这种测量就清晰得多了。从微观而言,技术创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新本身及转移对企业、产业的生产率增长上。例如,1900~1950年,世界铁产量从4 000万t增加到2亿t,增长了5倍;而钢产量由2 800万t增至2.08亿t,增长了7倍。后者的快速增长正是得益于18世纪末期贝塞麦转炉和西门子—马丁平炉炼钢法两项重大创新技术,100多年的技术转移。进入20世纪80年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电脑”核心的微处理器(CPU)平均每18个月功能就提高1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而由法国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的彼得•格林贝格发明的“巨磁电阻”(GMR)使计算机硬盘缩小到一张邮票大小,而存储功能却提高了50倍,从MP3、数码相机到手提电脑无不使用了该项技术,形成了规模空前的IT产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总之,技术创新是通过产业技术转移所产生的生产率的提高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一般先推动领先产业,经由创新技术,在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领先产业也不尽相同。过去,领先产业依次是棉纺、铁路、钢铁、化学、汽车等。而进入高科技时代,领先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环保工程等。领先产业的出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它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领先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则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和转移。
参考文献
1 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 刘倩如.企业技术进步方法与手段[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3 郭燕青.对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3(3)
4 熊兆铭.科技咨询师[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
|
|
|